政府信息公开
(南美乡)
【自然村长那些事儿】 “自然村长”蜕变计:初见古村,从键盘到田野
发布日期:2024-09-12 09:16 作者:赵继晨 信息来源:南美乡 浏览次数:20 字体:【

到基层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个双肩包、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正是我即将踏上担任“自然村长”旅途的必备三件套。

图片

“当好片区总网格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进农民增收致富,主动排查化解矛盾,优化人居环境......”8月21日,在全市“自然村长”进驻动员暨业务培训会上,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宇向全市选派的“自然村长”作动员讲话,要求全市被选派的“自然村长”要强化自身建设、加强学习、融入群众、改进作风,提高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本领,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营造良好氛围,激励“自然村长”担当作为。在集中开完“自然村长”进驻动员暨业务培训会之后,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可以选择拥抱自由的春风,也可以选择面对黝黑的土地”这样一句话,深感担任“自然村长”责任重大,内心充满迷茫和不知所措,但更多还是对于基层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即将到来的工作感到好奇与兴奋。

图片

南美村地处滇西高山纵谷地带,是南美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距城区4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这里98%以上都是拉祜族,他们的定居与发展遵循依山形、就地势、顺应自然环境的“缘地策略”,展现了“人、地、产”共生的生存智慧。 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与这个村庄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柳、每一个村民,都成为了我心中的牵挂。走进村委会的大门时,首先就是了解认识这个村庄,映入眼帘的是村委会旁边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居民房,带着好奇与南美村村党总支书记罗文学以及其他村干部一同打开了话匣子。 “跟我想象中的拉祜族寨子还是有所不同的,之前从网上搜集资料说拉祜族人民居住在木掌楼上,但现在来到这儿,发现家家都是黄墙红瓦,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混凝土房子精致美观,但又仍然保留着传统木掌楼的造型。”在与支书的交谈中,我渐渐对这个村子越来越感兴趣了。 从支书的口中得知,“木掌楼”是南美拉祜族乡的传统民居,属于栏式建筑,底部是架空的,上面用于生活居住,下面用于圈养牲畜或者放置工具,四周的墙面是用竹条编织成的“栅片”搭建而成,建造的整个过程有着严格的时序,每一座“木掌楼”的建成,都凝聚着整个寨子的力量,这是南美拉祜族人民团结友善的象征,更是宝贵的建造技艺背后蕴藏着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图片

我翻开笔记本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字字句句中流露出他们勤劳、坚韧的生活态度,体会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内心深处更加激发了扎根乡村建设的坚定决心,这是一次真正锻炼自身服务基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好机遇。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职责,我深刻意识到自身经验不足,乡村振兴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新的起点,要想做好下一步的工作,首先要下好了解村情概况的先手棋。 通过调查了解到,南美村下辖7个自然村,2023年末有户籍人口354户1183人,乡村人口301户1125人,全村拉祜族人口1122人,占总人口的98%。主要以种植烤烟、青花椒、长寿豌产业为主,茶产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南美村按规定程序将茶厂租赁给万美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小茶厂实实在在带领全村走上增收致富的“金路子”。这里的村民基本交流都是采用拉祜语,在过去,由于高寒崎岖的地理环境,拉祜族群众一直过着原始的生活,人畜混居、光脚行走、生产力低下,基本上就是靠种一大坡、收一土锅为生,一家人晚上围坐在火塘取暖吃饭。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给南美拉祜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交通取得了极大改善,俗话都说“要致富,先修路”,拉祜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世世代代永远不再蜗居在那个落后的小山村了。

图片

“我们这儿的村民大都有一个特征,他们不太主动和陌生人搭话,因此,若要想与他们亲近起来就要找对方法,你对群众掏心窝,群众才会和你结‘亲戚’,你离群众距离远,群众看你就不顺眼。”支书边介绍村情边提醒道,乡村是与群众距离最近的地方,做好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只有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才能打通下一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深耕乡村沃土、宣传落实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望远山而前行,知不足而奋进,了解这些基本情况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自然村长”,需要成长、需要历练、需要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要从坐办公室的“键盘侠”变成群众身边的“泥腿子”,虚心当好学生,向村干部和群众学习,努力当好片区的总网格长,积极融入老百姓生产生活,与村干部和村民们共同探讨村庄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下一步有效推进南美村基层治理,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